《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今日发布【3】
二、防控和救治两个战场协同作战
面对突发疫情侵袭,中国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统筹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措施,前所未有地采取大规模隔离措施,前所未有地调集全国资源开展大规模医疗救治,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病患,实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应检尽检、应隔尽隔”,遏制了疫情大面积蔓延,改变了病毒传播的危险进程。“通过全面执行(中国)这些措施可以争取到一些时间,即使只有几天或数周,但这对最终减少新冠肺炎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的价值不可估量。”(注1)
(一)建立统一高效的指挥体系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建立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各地方各方面各负其责、协调配合,集中统一、上下协同、运行高效的指挥体系,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了有力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全面加强集中统一领导,强调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明确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14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4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以及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会议、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会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会议、党外人士座谈会等会议,听取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和中央指导组汇报,因时因势调整防控策略,对加强疫情防控、开展国际合作等进行全面部署;在北京就社区防控、防疫科研攻关等进行考察,亲临武汉一线视察指导,赴浙江、陕西、山西就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进行考察调研;时刻关注疫情动态和防控进展,及时作出决策部署。
加强统筹协调、协同联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主持召开30余次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疫情防控和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重要工作,赴北京、武汉等地和中国疾控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北京西站、首都机场及疫情防控国家重点医疗物资保障调度等平台考察调研。中央指导组指导湖北省、武汉市加强防控工作,以争分夺秒的战时状态开展工作,有力控制了疫情流行,守住了第一道防线。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挥协调作用,持续召开例会跟踪分析研判疫情形势,加强医务人员和医疗物资调度,根据疫情发展变化相应调整防控策略和重点工作。国务院复工复产推进工作机制,加强复工复产统筹指导和协调服务,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增强协同复工复产动能。
各地方各方面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全国各省、市、县成立由党政主要负责人挂帅的应急指挥机制,自上而下构建统一指挥、一线指导、统筹协调的应急决策指挥体系。在中共中央统一领导下,各地方各方面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有令必行、有禁必止,严格高效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全国形成了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疫情防控局面。
(二)构建全民参与严密防控体系
针对春节期间人员密集、流动性大的特点,中国迅速开展社会动员、发动全民参与,坚持依法、科学、精准防控,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公共卫生应对举措,通过超常规的社会隔离和灵活、人性化的社会管控措施,构建联防联控、群防群控防控体系,打响抗击疫情人民战争,通过非药物手段有效阻断了病毒传播链条。
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控制传染源。以确诊患者、疑似患者、发热患者、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等“四类人员”为重点,实行“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和“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应检尽检、应隔尽隔”的防治方针,最大限度降低传染率。关闭离汉通道期间,武汉对全市421万户居民集中开展两轮拉网式排查,以“不落一户、不漏一人”标准实现“存量清零”,确保没有新的潜在感染源发生。持续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增强试剂盒供应能力,扩充检测机构,缩短检测周期,确保检测质量,实现“应检尽检”“即收即检”。湖北省检测周期从2天缩短到4-6小时,日检测量由疫情初期的300人份提升到4月中旬的5万人份以上,缩短了患者确诊时间,降低了传播风险。在全国范围内排查“四类人员”,以社区网格为基础单元,采取上门排查与自查自报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地毯式排查。全面实行各类场所体温筛查,强化医疗机构发热门诊病例监测和传染病网络直报,实行2小时网络直报、12小时反馈检测结果、24小时内完成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及时发现和报告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加强流行病学追踪调查,精准追踪和切断病毒传播途径,截至5月31日,全国累计追踪管理密切接触者74万余人。
第一时间切断病毒传播链。对湖北省、武汉市对外通道实施最严格的封闭和交通管控,暂停武汉及湖北国际客运航班、多地轮渡、长途客运、机场、火车站运营,全国暂停入汉道路水路客运班线发班,武汉市及湖北省多地暂停市内公共交通,阻断疫情向全国以及湖北省内卫生基础设施薄弱的农村地区扩散。对湖北以外地区实施差异化交通管控,湖北省周边省份筑牢环鄂交通管控“隔离带”,防止湖北省疫情外溢蔓延。全国其他地区实行分区分级精准防控,对城乡道路运输服务进行动态管控,加强国内交通卫生检疫。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人员聚集和交叉感染,延长春节假期,取消或延缓各种人员聚集性活动,各类学校有序推迟开学;关闭影院、剧院、网吧以及健身房等场所;对车站、机场、码头、农贸市场、商场、超市、餐馆、酒店、宾馆等需要开放的公共服务类场所,以及汽车、火车、飞机等密闭交通工具,落实环境卫生整治、消毒、通风、“进出检”、限流等措施,进入人员必须测量体温、佩戴口罩;推行政务服务网上办、预约办,推广无接触快递等“不见面”服务,鼓励民众居家和企业远程办公,有效减少人员流动和聚集;在公共场所设置“一米线”并配以明显标识,避免近距离接触。全国口岸实施严格的出入境卫生检疫,防范疫情通过口岸扩散蔓延。实施最严边境管控,取消非紧急非必要出国出境活动。
牢牢守住社区基础防线。城乡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关键防线。充分发挥基层主体作用,加强群众自治,实施社区封闭式、网格化管理,把防控力量、资源、措施向社区下沉,组建专兼结合工作队伍,充分发挥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干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家庭医生团队作用,将一个个社区、村庄打造成为严密安全的“抗疫堡垒”,把防控有效落实到终端和末梢。按照“追踪到人、登记在册、社区管理、上门观察、规范运转、异常就医”的原则,依法对重点人群进行有效管理,开展主动追踪、人员管理、环境整治和健康教育。武汉市全面实施社区24小时封闭管理,除就医和防疫相关活动外一律禁止出入,由社区承担居民生活保障。其他地方对城市社区、农村村落普遍实施封闭式管理,人员出入检查登记、测量体温。加强居民个人防护,广泛开展社会宣传,强化个体责任意识,自觉落实居家隔离以及跨地区旅行后隔离14天等防控要求,严格执行外出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减少聚集等防护措施,养成勤洗手、常通风等良好生活习惯。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实施分级、分类、动态精准防控。全国推行分区分级精准施策防控策略,以县域为单位,依据人口、发病情况综合研判,划分低、中、高疫情风险等级,分区分级实施差异化防控,并根据疫情形势及时动态调整名单,采取对应防控措施。低风险区严防输入,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中风险区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尽快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高风险区内防扩散、外防输出、严格管控,集中精力抓疫情防控。本土疫情形势稳定后,以省域为单元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健全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态化防控机制。全力做好北京市疫情防控,确保首都安全。做好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聚集性疫情防控和处置,加强老年人、儿童、孕产妇、学生、医务人员等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加强医疗机构、社区、办公场所、商场超市、客运场站、交通运输工具,托幼机构、中小学校、大专院校以及养老机构、福利院、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救助站等特殊场所的管控,覆盖全人群、全场所、全社区,不留死角、不留空白、不留隐患。针对输入性疫情,严格落实国境卫生检疫措施,强化从“国门”到“家门”的全链条、闭环式管理,持续抓紧抓实抓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
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依法将新冠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管理,同时做好国际国内法律衔接。一些地方人大常委会紧急立法,在国家法律和法规框架下授权地方政府在医疗卫生、防疫管理等方面,规定临时性应急行政管理措施。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出台依法防控疫情、依法惩治违法犯罪、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意见,加强治安管理、市场监管,依法惩处哄抬物价、囤积居奇、制假售假等破坏疫情防控的违法犯罪行为,强化防疫物资质量和价格监管,加大打击虚假违法广告力度,保障社会稳定有序。加强疫情防控期间行政执法监督,严格规范执法,公正文明执法,依法化解与疫情相关的法律纠纷,为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提供法律保障和服务。加强普法宣传,引导公众依法行事。
遵循科学规律开展防控。新冠病毒是新病毒,对其认识需要有个过程。积极借鉴以往经验,紧密结合中国国情,遵循流行病学规律,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用中国办法破解疫情防控难题。注重发挥病毒学、流行病学、临床医学等领域专家作用,及时开展疫情形势分析研判,提出防控策略建议,充分尊重专家意见,增强疫情防控的科学性专业性。秉持科学态度,加强病毒感染、致病机理、传播途径、传播能力等研究,与世界卫生组织及其他国家和地区保持沟通交流。随着对病毒认识的不断深化,及时调整和优化工作措施,不断提升防控水平。根据疫情形势变化和评估结果,先后制修订6版新冠肺炎防控方案,科学规范开展病例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可疑暴露者和密切接触者管理以及实验室检测等工作。针对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重点单位发布15项防控技术方案、6项心理疏导工作方案,并细化形成50项防控技术指南,进一步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
(三)全力救治患者、拯救生命
医疗救治始终以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的“两提高”“两降低”为目标,坚持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四集中”原则,坚持中西医结合,实施分类救治、分级管理。对重症患者,调集最优秀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救治,大幅度降低病亡率;对轻症患者及早干预,尽可能在初期得以治愈,大幅度降低转重率。
集中优势资源加强重症救治。疫情突发导致武汉市医疗资源挤兑。针对疫情初期患者数量激增与床位资源不足的突出矛盾,集中资源和力量在武汉市建设扩充重症定点医院和救治床位,将全部重症危重症患者集中到综合实力最强且具备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收治条件的综合医院集中开展救治。建成火神山、雷神山两座各可容纳1000多张床位的传染病专科医院,改扩建一批定点医院,改造一批综合医院,使重症床位从1000张左右迅速增加至9100多张,解决了重症患者大规模收治难题。优化重症救治策略,制定个体化医疗救治方案。建立专家巡查制度,定期组织专家团队对武汉市定点医院重症患者救治进行巡诊,评估患者病情和治疗方案。针对超过80%的重症患者合并严重基础性疾病情况,实行“一人一策”,建立感染、呼吸、重症、心脏、肾脏等多学科会诊制度,并制定重症、危重症护理规范,推出高流量吸氧、无创和有创机械通气、俯卧位通气等措施。严格落实疑难危重症患者会诊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等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强化对治愈出院患者健康监测,确保重症患者救治质量。开展康复者恢复期血浆采集和临床治疗工作,建立应急储备库,截至5月31日,全国共采集恢复期血浆2765人次,1689人次患者接受恢复期血浆治疗,取得较好治疗效果。
对轻症患者及早干预治疗。及时收治轻症患者,及早实施医疗干预,尽量减少轻症转为重症。完善临床救治体系,全国共指定1万余家定点医院,对新冠肺炎患者实行定点集中治疗。建立全国医疗救治协作网络,通过远程会诊方式提供技术支持。武汉市针对患者数量急剧增长、80%左右是轻症的情况,集中力量将一批体育场馆、会展中心等改造成16家方舱医院,床位达到1.4万余张,使轻症患者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减少了社区感染传播,减少了轻症向重症转化。16家方舱医院累计收治患者1.2万余人,累计治愈出院8000余人、转院3500余人,实现“零感染、零死亡、零回头”。方舱医院是阻击重大传染病的重大创新,使“应收尽收”“床位等人”成为现实,有力扭转了防控形势。英国《柳叶刀》社论认为,“中国建造的方舱庇护医院对于缓解医疗卫生系统所承受的巨大压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注2)
及时总结推广行之有效的诊疗方案。坚持边实践、边研究、边探索、边总结、边完善,在基于科学认知和证据积累的基础上,将行之有效的诊疗技术和科技研究成果纳入诊疗方案。先后制修订7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3版重型、危重型病例诊疗方案,2版轻型、普通型管理规范,2版康复者恢复期血浆治疗方案,1版新冠肺炎出院患者主要功能障碍康复治疗方案,提高了医疗救治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最新的第7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增加病理改变内容,增补和调整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和出院标准等,并纳入无症状感染者可能具有感染性、康复者恢复期血浆治疗等新发现。目前,第7版诊疗方案已被多个国家借鉴和采用。强化治愈出院患者隔离管理和健康监测,加强复诊复检和康复,实现治疗、康复和健康监测一体化全方位医疗服务。注重孕产妇、儿童等患者差异性诊疗策略,实现不同人群诊疗方案的全覆盖。
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发挥中医药治未病、辨证施治、多靶点干预的独特优势,全程参与深度介入疫情防控,从中医角度研究确定病因病基、治则治法,形成了覆盖医学观察期、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恢复期发病全过程的中医诊疗规范和技术方案,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使用。中医医院、中医团队参与救治,中医医疗队整建制接管定点医院若干重症病区和方舱医院,其他方舱医院派驻中医专家。中医药早期介入、全程参与、分类救治,对轻症患者实施中医药早介入早使用;对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实行中西医结合;对医学观察发热病人和密切接触者服用中药提高免疫力;对出院患者实施中医康复方案,建立全国新冠肺炎康复协作网络,提供康复指导。中医药参与救治确诊病例的占比达到92%。湖北省确诊病例中医药使用率和总有效率超过90%。筛选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血必净注射液和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等“三药三方”为代表的针对不同类型新冠肺炎的治疗中成药和方药,临床疗效确切,有效降低了发病率、转重率、病亡率,促进了核酸转阴,提高了治愈率,加快了恢复期康复。
实施患者免费救治。及时预拨疫情防控资金,确保患者不因费用问题影响就医,确保各地不因资金问题影响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截至5月31日,全国各级财政共安排疫情防控资金1624亿元。及时调整医保政策,明确确诊和疑似患者医疗保障政策,对确诊和疑似患者实行“先救治,后结算”。对新冠肺炎患者(包括确诊和疑似患者)发生的医疗费用,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按规定支付后,个人负担部分由财政给予补助。异地就医医保支付的费用由就医地医保部门先行垫付。截至5月31日,全国确诊住院患者结算人数5.8万人次,总医疗费用13.5亿元,确诊患者人均医疗费用约2.3万元。其中,重症患者人均治疗费用超过15万元,一些危重症患者治疗费用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全部由国家承担。
加强医疗机构感染控制和医务人员防护。制定感染控制技术指南和制度文件,明确医疗机构重点区域、就诊流程“三区两通道”建筑布局要求。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培训,开展全国督导,确保感染控制措施落实。对疫情严重、院内感染风险高、医疗救治压力大的重点地区重点医院,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加强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贮存,做好病亡者遗体处置。在援鄂援汉医疗队中配置感染控制专家,全国支援湖北省和武汉市的医务人员没有感染病例。2月份以后,全国医务人员感染病例报告数明显减少。关心关爱医务人员,制定一系列保障政策,开展心理疏导,妥善安排轮换休整,缓解身体和心理压力,保持一线医务人员战斗力。
(四)依法及时公开透明发布疫情信息
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中国以对生命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对国际社会负责的态度,建立最严格且专业高效的信息发布制度,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速度、密度、力度前所未有。持续、权威、清晰的疫情信息,有效回应了公众关切、凝聚了社会共识,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建立严格的疫情发布机制。依法、及时、公开、透明发布疫情信息,制定严格规定,坚决防止瞒报、迟报、漏报。武汉市从2019年12月31日起依法发布疫情信息,并逐步增加信息发布频次。2020年1月21日起,国家卫生健康委每日在官方网站、政务新媒体平台发布前一天全国疫情信息,各省级卫生健康部门每日统一发布前一天本省份疫情信息。2月3日起,国家卫生健康委英文网站同步发布相关数据。
建立分级分层新闻发布制度。坚持国家和地方相结合、现场发布与网上发布相结合,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平台信息发布机制,持续发布权威信息,及时回应国内外关注的疫情形势、疫情防控、医疗救治、科研攻关等热点问题。截至5月3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共举行新闻发布会161场,邀请50多个部门490余人次出席发布会,回答中外媒体1400多个提问;湖北省举行103场新闻发布会,其他省份共举行1050场新闻发布会。
依法适时订正病例数据。本土疫情得到控制后,为确保公开透明、数据准确,武汉市针对疫情早期因收治能力不足导致患者在家中病亡、医院超负荷运转、死亡病例信息登记不全等原因,客观上存在迟报、漏报、误报现象,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在深入开展涉疫大数据与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对确诊和死亡病例数进行了订正,并向社会公开发布。
多渠道多平台传播信息。国家卫生健康委中、英文官方网站和政务新媒体平台设置疫情防控专题页面,发布每日疫情信息,解读政策措施,介绍中国抗疫进展,普及科学防控知识,澄清谣言传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网站及政务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本地疫情信息和防控举措。大力开展应急科普,通过科普专业平台、媒体和互联网面向公众普及科学认知、科学防治知识,组织权威专家介绍日常防控常识,引导公众理性认识新冠肺炎疫情,做好个人防护,消除恐慌恐惧。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各类媒体充分传递抗击疫情正能量,同时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推动解决疫情防控中出现的问题。
(五)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较量的锐利武器,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面对人类未知的新冠病毒,中国坚持以科学为先导,充分运用近年来科技创新成果,组织协调全国优势科研力量,以武汉市为主战场,统筹全国和疫情重灾区,根据疫情发展不同阶段确定科研攻关重点,坚持科研、临床、防控一线相互协同和产学研各方紧密配合,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实施科研应急攻关。遵循安全、有效、可供的原则,加快推进药物、疫苗、新型检测试剂等研发和应用。适应疫情防控一线的紧迫需求,围绕“可溯、可诊、可治、可防、可控”,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聚焦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动物模型构建5大主攻方向,组织全国优势力量开展疫情防控科技攻关,加速推进科技研发和应用,部署启动83个应急攻关项目。按照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5条技术路线开展疫苗研发。目前,已有4种灭活疫苗和1种腺病毒载体疫苗获批开展临床试验,总体研发进度与国外持平,部分技术路线进展处于国际领先。组织科研团队开展科学溯源研究。
坚持科研攻关和临床救治、防控实践相结合。第一时间研发出核酸检测试剂盒,推出一批灵敏度高、操作便捷的检测设备和试剂,检测试剂研发布局涵盖核酸检测、基因测序、免疫法检测等多个技术路径。坚持“老药新用”基本思路,积极筛选有效治疗药物,探索新的治疗手段,在严谨的体外研究和机制研究基础上,不断总结救治经验,推动磷酸氯喹、恢复期血浆、托珠单抗和中医药方剂、中成药等10种药物或治疗手段进入诊疗方案,获得4项临床批件,形成5项指导意见或专家共识。开展试验性临床治疗,加快推广应用临床验证有效的诊疗方法和药物。强化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加强新冠病毒临床检测血液样本和实验室检测生物样本管理。
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开展防控。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行疫情趋势研判,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努力找到每一个感染者、穷尽式地追踪密切接触者并进行隔离。建立数据库,依法开展疫情防控风险数据服务,对不同风险人群进行精准识别,预判不同地区疫情风险,为促进人员有序流动和复工复产提供服务。通过5G视频实时对话平台,偏远山区的流行病学调查团队可以与几千公里之外的高级别专家实时互动交流。经公民个人授权,推广个人“健康码”“通信大数据行程卡”作为出行、复工复产复学、日常生活及出入公共场所的凭证,根据查询结果进行管控通行和分类处置,实现分区分级的精准识别、精准施策和精准防控。利用大数据技术绘制“疫情地图”,通过社区名称、地址和位置,标明疫情传播具体地点、距离、人数等,为公众防范传染提供方便。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也暴露出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不足。中国将认真总结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经验教训,研究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补短板、强弱项。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平战结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加强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切实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更好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 人民健康APP
- 人民好医生APP
热门点击排行榜
联系我们
人民健康网微信 微信号:rmwjkpd 公众号:人民网健康 |
人民健康网微博 微博昵称: 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 |
电话:010-65367951 邮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