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游戏成瘾”算精神疾病吗?仍存争议,更需关注的是成瘾原因【2】

陈玮 王倩

2018年06月20日08:44 来源:齐鲁晚报

现实多些获得感

对游戏的依赖就会少

不少人认为,这对于游戏行业将会是一次冲击。

王伟说,每个人对于游戏的理解不同,对待它的态度也就会不同。“游戏中会有积极的一面,很多人在其中看到了拼搏的精神,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尤其是现在电竞逐渐发展成一项职业,更赋予了竞技体育的意义,这对于很多职业选手来说,游戏反而是一项事业。”

王伟认为,摆脱游戏成瘾,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除了个人之外,需要家长、学校以及游戏企业的共同努力。”王伟说,游戏并不是原罪,如果能够让他在现实中有获得感,那么对于游戏的依赖就会少。否则,即便没有游戏,也会有其他模式的“成瘾”。

而朱君也表示,各方需要形成合力来解决“游戏成瘾”的问题。比如父母多关心孩子,给予孩子更多的温暖和爱,多支持、鼓励,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让其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更多价值感;鼓励社交,多运动;给孩子自信。而在学校,老师应积极鼓励和引导,针对孤僻的孩子给予关注和鼓励,不能单纯以成绩来评价一个孩子是否优秀。

□延伸阅读

网游几成青少年社交媒介 不少孩子小学就玩网游,担心不玩交不到朋友

近日,齐鲁晚报记者在济南市小学家长中做了一个小调查,调查涉及百余名小学生家长,学生来自济南市各个学校,人员范围较随机。调查结果多少让人意外,受调查家长中,八成孩子为男孩,喜欢或很喜欢网游的占76%,78%的家长表示孩子从小学开始玩网游,15%的孩子从幼儿园就接触网游了。

调查中的一个问题对应的数据耐人寻味,75%的孩子第一次接触网游是同学介绍,12%来自网页推送,另有12%的孩子是受家庭影响。记者进一步在青少年中调查发现,在小学男生尤其是高年级男生中间,网游已成为课间谈论的公共话题甚至是最主要的社交媒介。

身为一个五岁孩子的妈妈,济南市民张雨晴切身感受到这个年龄段孩子对游戏的痴迷。“我小时候接触游戏机要到小学三年级了,现在的孩子太聪明了,五岁的年纪各种手机、电脑游戏一学就会。”

张雨晴感慨,在游戏方面自己看管儿子特别紧,平时不允许儿子玩游戏,但依然难以杜绝周围环境以及同龄人之间的影响。

烁烁是济南西部某小学六年级学生,不玩网游的他在同学中间好像成了“另类”。“班里其他男生都玩网游,什么王者荣耀、绝地求生,下了课的话题就是这个,谁扮演了什么角色,谁买了新装备。”他说,有一次班里一名男生花了两三万块钱买充值卡,老师知道后还开了主题班会,讲网游的危害,但似乎没什么用。

烁烁来自大学教师家庭,自幼喜欢读书与写作,经常与父母外出旅行,他觉得,网游的角色背后就是一堆数码,把时间都花在虚拟世界里非常不值,他认为自己与他们不一样,“很棒”。

然而,大多数孩子却不这么想,如果不玩网游就会与同龄人失去共同话题,成为另类,未免有点可怕。记者采访了解到,这成为许多孩子接触网游的心理动因,许多孩子也由于同龄人介绍第一次接触网游。

济南市经五路小学班主任孙艳艳老师说,家长的把控是孩子玩游戏的第一道防线,如果孩子对电子游戏“上瘾”,家长要及时把孩子的情况告诉老师,家校合作是把控孩子玩游戏的第二道防线。(徐洁 潘世金 范佳)

(责编:许晓华、杨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