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打通医联体病人下转通道 有病不用去大医院【2】

本报记者 李红梅

2015年01月09日07:4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强了小基层,帮了大医院

  只有足够多的专家长期下到社区,才能更有效地让社区分流患者。分级诊疗,关键还是提高社区医院的水平

  金淼下到安贞社区,实实在在地提高了社区的业务能力。以前安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都是半治疗半养老的病人,周转期很长,住了很长时间,病情也没有多大变化。金淼到社区后,建立了病区,开始收治一些急性脑血管病、头疼、头晕等神经科常见病患者,改变了社区的收治病人模式。同时,在金淼的培训、带教下,社区医师进行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得到明显提高。不仅如此,金淼带领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的医师和社区康复科结成神经康复病区,培训康复团队、护理知识。

  逯勇除了在六里屯社区培训、带教外,还帮助社区引进了呼吸科的设备——无创呼吸机、肺功能检测,成立雾化中心,并召集朝阳医院其他科室专家到社区出诊。如今,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接诊一些呼吸科、心脏科的慢性心衰病人。对此,洪金特别高兴:“每周能跟随各科专家进行业务学习,也能接触到很多前沿的医疗、护理知识,业务能力提高很快,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医联体使社区的诊疗规范、人才培养、一体化的疾病管理以及和核心医院的协作,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能力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社区患者的回流,大大缓解了三级医院的压力。

  “对患者来说,医联体从时间、经济、人力成本上节省了资源,省掉了650元的转诊费。从朝阳医院来说,病床周转率加快,一些压床的病人或者原来需要住15天、20天的病人,现在稳定病情后,10天就能转到社区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大大缩短了医院的平均住院日。”逯勇说。

  然而,工作一段时间后,金淼认为,只有足够多的专家长期下到社区,才能更有效地让社区分流患者。但是,专家已经在超负荷工作,很难做到这一点。“分级诊疗,关键还是提高社区医院的水平。”下社区5年多的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医师陈牧雷说:“刚下社区的时候,社区医院说一年也看不了几个心绞痛的病人,而我一来就看了3个,这正是因为他们缺乏对心脏病的临床认识,难以诊断病情。”他建议,从政策层面、行政层面给社区医师更多的培训机会,真正提供高效的社区卫生服务,医联体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 人民日报 》( 2015年01月09日 19 版)

(责编:许晓华、刘婧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