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害医生,原因存在诸多方面
今年10月集中发生了多起医疗暴力事件,被医学界称为黑色10月。选择这种极端暴力的手段来表达对医疗服务的不满,原因到底为何?
1983年,最初的医疗改革,对公立医院断奶断粮,开始实行医院的医疗承包。医院开始走上自负盈亏的道路,医生不仅看病,还要考虑自己的收入,甚至牺牲善良去获得正当权益。尽管很多医生反感、反抗,他们无法抗拒所谓改革的力量,他们成了资本原始积累的牺牲品。
座谈会上,广州市中医院ICU主任赵云燕喊出,医院不能披着公益的外衣,去自负盈亏。10月31日,温岭市卫生局副局长俞妙祥也呼吁,希望国家政策能促进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从根本解决医患关系紧张问题。所有医生都想当好医生,所有患者都想找好医生,我们社会缺少好医生成长的环境,及好人有好报的环境。
此外,我国医疗暴力冲突频发,很大程度上,还在于人们对医学的误读。中国医师协会副秘书长谢启麟分析,很多患者认为,到医院花钱看病,属于消费行为,医生治不好病,必须赔钱偿命。这样的观点实则很荒唐,世上很多东西可以交易,唯独不能把医疗做成生意。去医院看病,不能等同于去4S店修车。花钱车一定会修好,换了发动机,车一定会完好如初。去医院,你花钱了,不一定能治好病,做了手术更不可能立刻恢复健康。患者不切实际的期待,让很多人认为医学无所不能。
媒体缺少正能量。中山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感染科林潮双谈到,缝肛门事件后,很多媒体都用头版做大篇幅报道,但医疗暴力却很难登上媒体的头版头条,医疗暴力的处理结果也很难被广泛传播。“这两天看广医二院的事情,我发现就只有我们医生自己在可怜自己。每次医疗暴力事件后,媒体总是热闹一阵子,没有因此而改变什么。”
很多医院反映,医院配备了警务室之后,医疗暴力并未减少,原因是警察没有尽早将其制止于萌芽。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说,公安部门应该把医院,至少把门诊、急诊作为公共场所保护起来。举个例子,如果银行给储户搞错了,谁敢打银行的职员,谁敢砸玻璃,马上拘捕!银行是存钱的,那医院呢?医院是储存人类生命的、健康的,比钱还重要。我们为什么对这样一个场所不加保护呢?
通常,公安部门在公共场所,一定会坚决制止以扰乱秩序和危害安全为目的的违法行为。比如在车站、码头这样的公共场所,公安部门绝不能容忍在现场强行停放尸体、私设灵堂、打横幅标语等行为发生;不能容忍强占公共场所、限制自由、纠缠不休、高声叫骂等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等行为的发生。
但在医院,医疗暴力行为扰乱了正常的诊疗秩序。医院报警请求制止违法行为的时候,有的公安部门的同志认为,对这些行为采取强制措施于法无据;医院不是公共场所,实施的还是内保制度,即便警力到了现场,没有动手就不能管;更多的人则认为,涉及医疗纠纷、涉及患者的事情,只能由医患双方或者医院自己解决。这实际上是将“违法行为”与“医疗纠纷”混为一谈。由此,医院这样的场所容易滋生“医闹”或者只能任由“医闹”滋事,也就自然而然了。
中国医院协会的医疗法制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北京华卫律师事务所郑雪倩律师说:“加大执法力度很重要,医院是一个公共场所,但公安机关总认为是一个内部场所。”他希望公安部从意识上转变,不能总是把这类事件看成是医疗纠纷,这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在医院发生的犯罪事实。
对此,国家卫生计生委出台过一个指导意见,建议建立应急处置机制,增大保安力量。虽然有这样一个“指导意见”在,但是从实际效果看,诸如医患冲突一类,事发突然,防不胜防。医院的保安没有执法权,人员配置再多,也不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