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新型抗凝药突破局限 医保药品目录调整青睐“价格合理品种”

2016年12月09日13:46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人民网北京12月8日电 (王宇鹏)数字显示,脑卒中在中国为第一位死亡原因,给中国造成的经济负担呈上升趋势。其中,由房颤引发的卒中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预防房颤引发的卒中能极大地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因此专家认为,将疗效佳、安全性可靠、药物经济学价值更高的新型口服抗凝药纳入医保目录,将使患者受益,使国家疾病负担减轻,同时也让医保和财政负担得起。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病”,如不加以重视容易引起卒中。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副主任姚焰表示:“长期以来,传统抗凝药物受患者个体基因和膳食结构影响,其抗凝局面并不令人满意,我国患者接受抗凝率很低。”新上市的抗凝药物克服了传统抗凝药的局限性,其疗效和安全性优于或不劣于传统抗凝药,但目前尚属于自费药,患者长期服用有一定的经济负担,所以亟待将价格更合理的新型抗凝药纳入医保目录。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教授胡善联表示,将于今年年底前完成的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将对同类药品按照药物经济学原则进行比较,优先选择有充分证据证明其临床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的品种。

九成房颤患者未接受抗凝

姚焰介绍,房颤容易引起缺血性卒中,有两个原因,一是患者本身有高血压、高血糖、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病,造成动脉血管中长有斑块,而斑块一旦脱到血液里,就会导致栓塞,如果堵住大脑就会带来脑中风。第二个原因是,左心耳在房颤情况下无法发挥出收缩作用,造成血流淤滞,形成血块,血块脱落后,血流涌向大脑,引起卒中。

姚焰表示,得了房颤需要抗凝,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的是传统抗凝药。其服用效果因人而异。“一般会建议患者从一片吃起,但有些人吃两片、两片半都不够,有些人吃半片就可以了。人体的基因决定了用药或代谢不一样。”姚焰说:“目前的化验检查手段,还不能在服用之前准确预测出患者适合的用量,在此方面,精准医学也是刚刚迈出第一步。因此,现在的检测方法是在患者服用传统抗凝药的过程中进行验血,根据化验结果调整用量。”

除个体基因外,膳食结构也是影响传统抗凝药疗效的因素。姚焰介绍,传统抗凝药容易受患者的饮食情况影响,例如维生素K多,就会严重影响其药效。如果患者的食谱过于丰富,可能会引起代谢波动问题,从而使其疗效大打折扣。此外,如果患者同时在服用其他药物,药物之间也可能互相干扰。

以上这些因素造成患者服用传统抗凝药存在差异性,需要进行反复的化验监测。“这样做比较麻烦,是造成传统抗凝药使用率偏低的原因之一。”姚焰坦言,“90%的病人并没有接受抗凝,相当多的人也因此得了脑梗。一些患者在神经科诊断出脑梗,还有房颤,神经科大夫绝大多数都不建议抗凝。我问过他们为什么,他们说不了解,也不知道怎么抗凝,当初嫌传统抗凝药用起来麻烦。”

新型抗凝药物突破局限

“目前有新的抗凝药物上市,例如达比加群酯,不需要化验监测,也不容易受到饮食影响,理论上来讲对以后抗凝比较方便了。尤其对于卒中的高危患者,必须要接受抗凝,否则卒中瘫痪,丧失劳动能力,反复到医院就诊、康复,会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压力。因此要尽早接受抗凝,预防卒中。”姚焰说。

姚焰认为,新药的便捷为患者治疗减轻了障碍,但价格也是一道门槛儿。“医生面对一个普通职工或者农民,他有高危风险,你一定要给他抗凝,可是又知道他吃不起,或者吃一年半载就不得不放弃,这又有什么意义呢?”姚焰说,“理论上得了房颤是要终生服用抗凝药物的,长期吃药,会带来经济问题,但是不吃,最终脑梗后还是躲不了经济问题,而且生活质量也没有了。”

姚焰表示,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找到一个平衡点,让适合国人用的药物进来,医保和财政也能够承担得起。

医保目录评选遵循三原则

2016年9月底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发布了《2016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要求在2016年底前完成医保药品目录的调整工作。这是关系到我国药物的可及性、提高医疗技术、保障人民健康和鼓励医药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

胡善联认为,该评选要遵循“医疗的需要、人民的需求和医保基金的可承受性”这三项原则,考虑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在临床首选的基础上,需要有宏观的医保基金预算指导,确定增量比例和重点调入药品种类和品种。“对那些临床效果不确切的辅助治疗药物,坚决调出目录,包括西药和中成药,留出药品总费用的空间来‘腾笼换鸟’。”

胡善联表示,2016年征求意见稿中对药物经济学的作用给与了充分的肯定,提到了要“提高用药的安全性、经济性、有效性”。“对同类药品按照药物经济学原则进行比较,优先选择有充分证据证明其临床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的品种”。

(责编:许心怡、权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