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健康·生活>>科普要闻

静脉输液风险高于口服药

2016年12月01日09:52 | 来源:北京晚报
小字号
原标题:静脉输液风险高于口服药

入冬后,骤然降温使得门诊输液病人多了起来。一直以来,输液都被公认为是见效最快的治病手段。

北京朝阳医院临床药学中心陈罡博士指出,由于受到药物溶液pH值、渗透压、微粒、内毒素、药物浓度、药液放置时间、滴注速度等因素影响,静脉输液比其它给药方式更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而且不良反应发生更快,更严重,其风险远高于口服、肌肉注射等给药方式。

该不该输液谁做主

用于治疗感染的抗生素是最常见的静脉输液类型。抗生素的耐药性一直是全球最紧迫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若不严格控制使用,随着青霉素、头孢菌素、红霉素、阿奇霉素等老牌抗菌药的耐药率不断增高,新抗菌药研发周期的延长,如果耐药问题持续得不到有效改善,人们将面临死于手术后常见感染的风险。

国外一些研制抗生素的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输液有严格界定标准。我国在医用抗生素的使用标准上也有明文规定,国卫办医发〔2015〕43号附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中指出:“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即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或放射、超声等影像学结果,诊断为细菌、真菌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临床或实验室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应用抗菌药物指征”。

陈罡解释,不经过诊断随便输抗生素,会使机体产生耐药性,破坏自身的免疫功能。

医院取消输液门诊为哪般

2012年5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取消输液门诊,确实需要输液的病人去急诊输液或住院治疗。医院管理层取消输液门诊的初心,一是为合理使用抗生素创造条件,二是为实现分级医疗做铺垫。2016年初,医院对急诊输液病人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输液病人的处方单出自急诊医生之手,70%患者仅在急诊输过一次液。医务处处长王平解释,这个结果说明,取消输液门诊后,原来的门诊输液病人并未“一窝蜂”拥向急诊。病人输液习惯因此得到改变或者下沉到基层医院。多年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抗生素占医疗费用的比例相对平稳,远低于国家标准10%。国家鼓励医院取消输液门诊,其实也是从侧面引导患者形成正确的用药习惯。

2014年,航空总医院取消普通门诊静脉输液,三个月后,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比例降至7.61%,今年5月13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也叫停输液门诊。医院将重点收治危急重症患者,并引导平诊的慢性病人去社区接受治疗。

如何规避输液风险

今年5月,广州日报报道,一名男子因“感冒不适”到诊所就医,不料在静脉输液期间出现异常,当场不治而亡。因输液导致不良反应的病例不胜枚举。2015年7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对外发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年度监测报告》,报告显示,全年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139.8万份,抗生素报告占65.4%,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为主,占70%以上。陈罡博士表示,在患者无法通过口服或肌肉/皮下注射药物得到有效治疗时才选用输液的给药方式。临床上静脉输液主要适用于严重创伤脱水、不能口服补充液体、严重感染、病情严重无法口服药物的患者以及当某些治疗性药物仅有注射剂型时使用。

过度输液且没有完善的管理规范还可能发生静脉输液并发症,包括血流感染、肺水肿、外周水肿、血电解质紊乱等。静脉用药导致的严重不良反应往往发病急、救治难度大,如一些严重药物过敏反应:呼吸困难、心律失常、休克等,可直接危及生命,被视为影响患者临床用药安全的显著相关因素。过度输液的危害性和风险亟待引起重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抗生素的使用原则是“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

西罗园卫生服务中心输液室护士长马爱莉告诉记者,在严格使用抗生素的政策大背景下,对比三年前,中心的输液病人从每天100多位降到如今的每天几十位。在记者采访前,马爱莉对输液病人做了一个小统计。上周,共153人到西罗园卫生服务中心输液,其中,使用抗生素的病人占64.7%,使用活血药液的人占32.6%。为规避输液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西罗园卫生服务中心输液室从流程上严格把关,从核对药液到监测病人输液整过程,用制度和管理来做保障。马爱莉告诉记者,为达到输液的最佳治疗效果和减少最大不良反应,护士要熟知每类药物的使用方法。遇到自行调滴速的病人,护士会在警告无效的情况下改用机器调滴速。中心还不定期组织培训,护士们在一起学习不常见药液在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另外,如果病人在输液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中心有一套完善的处理预案。(记者 田晶)

 

(责编:许心怡、权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